高中教育要反思,应该培养学生什么 - 极品下载论坛 - Powered by Discuz!

极品下载论坛

标题: 高中教育要反思,应该培养学生什么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极品下载    时间: 2016-12-1 20:46
标题: 高中教育要反思,应该培养学生什么
顾明远:高中教育要反思,应该培养学生什么——
  近日,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复旦大学里举办的“2016上海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”上做了主题为“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”的演讲。
   顾明远先生究竟有哪些思考和发现呢?
  1
  普通高中定位问题
  我国即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。高中现在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类型。今天先不谈职业高中,只谈普通高中的改革。
  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%,也就是说还有60%的高中学生毕业以后要走上就业岗位。普通高中高校毛入率要高一些,但也有少部分不能升学。另一种情况是普通高中又可以分为优质高中和普通高中。优质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已经没有太大问题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,虽然也没有太大问题,但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很低。
  以上这些情况,说明对普通高中的改革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选好一种类型来谈。今天的论坛参加者主要是优质高中、名校的校长。所以今天的谈论恐怕应限于优质高中。
  2
 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问题
  重点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。什么是高质量?当然总的来说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培养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。但具体来讲,高质量的毕业生有什么样的素质?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。
 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提核心素养。核心素养应是所有学校培养的目标。优质高中还有没有自己更高的目标?我认为,优质高中教育的高质量,就在于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。使他们有理想志向、高尚品格、心格开朗、懂得尊重他人、与人沟通,能够自我管理的人。
  现在高中生最缺乏的是什么?
  一是没有自己的志向,既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也不去思考自身将来的规划。
  二是缺乏尊重他人、与人沟通的能力。
  三是缺乏自我控制、自我管理的能力。
  因此,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应该针对这些缺点进行。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?我想有几项工作要做:
  (1)培养学生对学习兴趣和专业志向。我们常讲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。但要让学生会选择,就应该有教师的指导。学校应该设立学习指导教师,学生一入学,指导教师就要了解该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,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。不是简单的走班制,让学生网上选课,应有老师指导。
  (2)开设生涯教育课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、了解他人、了解自己。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自己,扬长避短,规划自己。 近几十年来,许多学者提出“生命教育”和“生命课堂”的理念。通过生动活泼,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活动,培养学生尊重生命。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《反思教育》中就提到 :“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,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、权利平等、社会正义、文化多样性、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。”
  (3)高中教师最好到初中走走,了解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。使初高中教育有机地衔接。过去完中,初高中都有,教师初高中兼教,能够了解学生。现在初高中分开,许多新教师不了解初中生。因此,我主张重点高中应该办初中,甚至一贯衔接起来,有利于学生的成长。
  (4)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。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是分科教学。分科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,它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,有利于在学科上进一步学习。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。许多学者认为,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认知科学、生命科学、材料科学、信息科学的综合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,就需要整合课程。
  国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STEM课程,即把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结合起来,开展以基于项目学习(pbl),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。最近又加了A(艺术),把艺术加进去,成为STEAM课程。值得我们借鉴研究。我国课程标准中,有一门通用技术课,一般高中不太重视这门课。其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课程。
  广西师大罗兴凯教授成立了一个叫兴华教育科学研究院,十年培养了一批通用技术课的教师。这批师范生到学校主持这门课,使这门课开得生动活泼,不仅学生非常感兴趣,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。上个月在北师大举办的“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”上展示了他们的成果,受到大家好评。宁夏大学附中校长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。
  (5)培养方式需要改变。要重视个性化学习、个别化学习。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条件。以往的教育以集体学习为主,班级授课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中等学习水平,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需要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,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,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。促进了课程多样化、学习方式的多样化,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。
  但个性化学习、个别化学习,不等于个人单独学习,而是基于项目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与同学、老师共同讨论、共同探索,有些项目学习还需要集体完成。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决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,需要多学科、多专家的集体努力。因此,提倡个性化学习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、团队精神。
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《反思教育》报告中明确指出,学习既是个人行为,也是集体努力,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。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,而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。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,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展的。因此,个性化并不排斥集体学习。学校是学生集体学习,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。当前我国在个性化学习上有一些误解,所以出现了一些逃避学校的现象。
 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。所谓活动,主要是指通过动手动脑,促进学生的思维。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,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同时通过探究,达到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学习知识是这样,至于培养学生的品德,更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,体悟。
  3
  重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
 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时代,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,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。未来社会将是什么样的社会,谁能说得清楚?十年以前,谁能想到今天拿着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。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现在这种互联网时代,十年以后,他们将如何生活,如何工作?谁能说得清楚?因此,如何培养合格的高中生,值得思考。
 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,也在改变着教育。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、互动性、全球性。它改变着教育的概念、教育的生态环境,改变着教育形态、教育方式、师生关系、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。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,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。高中教育改革需要认识这种变革,迎接新的挑战。
  变革之一,教育的概念变化了,学习的渠道拓宽了。以往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里进行,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,在虚拟世界学习。过去,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、有意识、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,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,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。“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,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。”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,处处可学,时时可学。高中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变化?
 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学习环境。当今出现了一种“泛在学习”的现状。即在泛在计算技术基础上的学习(U-Learning),在网络设备和学习设备更普及的情况下,无时无刻不在学习。是一种任何人(Anyone)、任何地点(Anywhere)、任何时刻(Anytime)使用任何设备(AnyDevice)获得所需的任何信息(Anythings)的一种学习方式。
  变革之二,教育培养的目标改变了。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、只重结果不重过程。现在是创新时代,科学技术日新月异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,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。因此培养的目标要改变,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、创造性的思维能力,实践的能力。
  2012年3月,经合组织发表了《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:来自世界的经验》报告。提出 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方面的技能。
  思维方式:创造性,批判性思维,问题解决,决策和学习能力
  工作方式:沟通和合作能力
  工作工具: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
  生活技能:公民、生活和职业,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
  “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,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……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,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,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。”
  变革之三,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,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,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,扩大了人类的大脑,变成了人类共有的大脑。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,讨论各种问题,人类的智慧可以共享。
  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学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基础,通过“慕课”、远程教学等方式,使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学习者共享,促进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。正如《反思教育》中所说,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,可以人人共享。
  变革之四,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。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,知识的权威。学生已经不是只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授,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。教师主要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;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、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;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;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。
  因此,教师要从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、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、学生遇到困难的帮助者,同时,还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伙伴。互联网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,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,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。教育是传承文化、创造知识、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,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。 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、道德情操放在首位,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。
  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,回归教育的本原。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。有人认为,当今互联网时代,学生时时可学,处处可学,可以不需要学校了,也用不着教师了。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。正如《反思教育》中所说的,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,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,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。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,重要的是要学做人,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。
    教师也不会消失。信息技术、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。但信息技术、互联网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教师的教育观念、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,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。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视察座谈时提出,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,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,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,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 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、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,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。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,要认识它的局限性,并且运用恰当,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。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,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。教育活动蕴涵着人的情感、人文精神,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。
  教师要在未来教育中发挥作用,就要不断学习,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化,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。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,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。
 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一般原则。高中教育如何适应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思考改革。这是今天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。




欢迎光临 极品下载论坛 (http://hot512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